李国民教授:以最饱满的热情做最前沿的研究

作者:宣传部 编辑:吴仰天编辑:张丽如发布:2018-01-17点击量:

  20171121日,973项目——高品质复杂零件智能制造基础研究完成结题汇报。从2013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5年时间里,项目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发表SCI文章150篇、申请发明专利87项。

       

  带领该团队取得这令人瞩目成绩的正是“973”首席科学家、机械学院李国民教授。

要去,就去中国最好的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机电一体化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唯一连续两任主编……

  每个翻看李国民履历的人,都不禁赞叹他拥有的如此漂亮的成绩单。在机电一体化领域,李国民已是权威,因此当他决定回中国发展时,国内众多高校都在虎视眈眈。最终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来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

  “要来,就要到国内机械领域最好的学校。”无数次被问到为什么来华中大,李国民总是这样坚定地回答,“在华中大机械学院我看到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学术生态圈。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专业的学术平台会产生一种极大的魔力,让人忍不住‘钻’进来和这些人一起做出一番事业。”

  求贤若渴的学校也在不遗余力的争取李国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想起当时申报“计划”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可以说争分夺秒!因为‘计划’申报第二天就要截止,学院连夜赶材料将李国民教授报上去。对于这样珍贵的人才,我们都是视若珍宝,绝不会就这么错过。凡是学校能做到的,绝对让人才得到充分的保障。”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

  在高品质复杂零件智能制造基础研究项目开展期间,李国民亲力亲为,组织项目单位展开紧密合作,围绕工艺知识自主学习”“工况在线感知”“装备自律执行三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李国民与其研究团队围绕加工工况在线感知和多物理场重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电涡流的距离、厚度同步测量的变频式多目标传感器设计和测量方法,并成功投入实际应用。同时,李国民团队在基于有限点测量的物理场感知和重构理论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并在工件变形场、温度场的感知方面取得了突破;创新了直驱主轴的设计、测量及制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融合多种传感信息和控制接口的开放式加工平台。

  最终,该项目在“工艺系统界面耦合作用与工艺模型进化机制”“强时变工况特征在线感知与多场重构理论”“智能制造装备运行状态表征、识别与自适应调控机制三个主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技术应用,达到了多项技术指标,完成了预期任务

  为分享智能制造前沿研究成果,李国民在国际期刊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的旗舰国际会议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AIM)上创办并连续4届组织智能制造研讨会,其间邀请了来自中、美、英、日、法等12个国家共22名国际知名学者做智能制造相关的研究报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智能制造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研究、技术取得创新性突破的同时,该项目也培养了一支从事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的队伍,为中国高端制造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要教,就教出领军的

  我的学生,将来一定要成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身上必须有这样的使命感。对于科研梯队与人才培养,李国民也有自己的一套师徒之道

  在华中大6年多的时间里,机械学院给予了李国民很大的学术自由,让其在兼顾国家需求的同时做到了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为了建立智能机电研究团队,李国民教授分别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浙江大学引进了郭家杰、白坤、冀晶晶、王东海等人才来到华中大工作,这四位青年教授在李国民的带领下迅速成为各个子课题的灵魂人物

  熊有伦对李国民印象十分深刻:李老师对学术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他的育人思路很明确,是以科研带教学,再带领一些青年一同做学术。这就使得很多人才既有指路人同时也让这些青年才俊自己学会认路

  李老师经常说,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所以在我们团队,差不多这种词是绝不能出现的。当时我在国外时李老师就经常和我们说,你们将来是要回到中国当老师的,你们必须在自身钻研的领域成为领军人物,不能急功近利,你要让未来你的学生有所收获。这是你们的责任。国民亲自引进的青年教师白坤说。

  未来,李国民将主要研究方向瞄准了机器人。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领域,而在他的教学和研究理念中,跨学科已经融入了研究的血液。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工科学生要有跨学科的理念。他给我们上《系统动力学》时,不仅讲课本知识,会有一个和其他学科的延伸性指引,这就让我们有了一个宏观视野。这种基础性课程的宏观思维的培养对我们后来进行新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其博士在读生黄杨谈到跨学科培养感触颇深。

要做,就做最投入的

  李国民与华中大结缘的时间算不上长,但感情却很深。只要自己身在国内,他一周7天都会待在办公室、实验室。只要学生有疑问,随时都可以推开门和他进行讨论。往往这种时候,机械大楼李国民的办公室B208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会不断地传出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声音。

  在机械学院院长助理张芬眼中,李国民除了是顶尖科学家,更是一位乐于奉献的工作狂人,李老师的工作热情是整个学院的老师都有目共睹的。

  李国民的朋友圈里发过几张凌晨三点时华中大静谧校园的照片,这正是他乐于奉献的见证。

  20178月,机械学院机械工程学科率先在全校开展国际评估现场评估工作第一个总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庞大的工作量让机械学院的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倍感压力。针对国际评估的要求,学院邀请李国民作为总顾问,让他从国际化的眼光进行指引和把关。

  但是接到任务李国民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材料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办公室里、飞机上、高铁上一分一秒都不放过,只为评估材料能够更扎实一点。

  “当时李老师的973项目也是处于紧张的结项阶段,但是他在国际评估工作中却是和我们全天候工作,关于国际评估的任何细节问题只要他看到了就绝不会含糊,立刻修正。他真的是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去做这件事,有时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深度参与国际评估工作青年许剑锋教授每每谈及这一点都感触颇深。

  学生黄杨说:李老师在工作中的精力好像花不完。每当很累的时候,看到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现场,大家都备受鼓舞。

  而对于这些,李国民却认为是应该的:“自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距离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这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有责任将这种变化呈现出来。我想通过这次国际评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让他们成为推广大使,使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变化。所以,国际评估这件事虽然花了时间,但我认为特别值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而以李国民为代表的一代华中大机械人也正在这条路上不懈奋斗着,从智能制造到未来智能机器人研究,他们一直在对接国家需求,创新驱动制造业的路上砥砺前行……

原文见网址:http://news.hust.edu.cn/2018/0117/c161a89585/page.htm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本网站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