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

    《学习参考》2021年第11期

    作者:编辑:吴仰天发布:2021-12-20点击量:

    学习参考


    十一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二一十二十四


    目  录

    1.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2. 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3. 《人民日报》评论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4. 钟轩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5. 求是: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
    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下午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徐显明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强调,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发挥依规治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作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提高立法效率,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各级立法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遵循立法程序、严守立法权限,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插手案件。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健全执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运行机制,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要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要把拓展执法司法合作纳入双边多边关系建设的重要议题,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担负好主体责任,聚焦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担当作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条战线各个部门要齐抓共管、压实责任、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法治化水平。

    (来源:新华社2021年12月10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认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会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要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1日第01版)


    《人民日报》评论一: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评价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持续显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对外贸易量增质升,结构继续优化,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成长壮大;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着力打通制约供需适配和要素流动的堵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粮食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喜获“十八连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实践再次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我们就一定能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2日第01版)



    《人民日报》评论二:

    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勇前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应当看到,我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20年成为第一大外资流入国;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践充分表明,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新征程上,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了精辟概括: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这“四个必须”,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展现了党中央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娴熟能力,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必胜信心、增强了战略定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面向未来,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定能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回顾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我们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中国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3日第01版)



    《人民日报》评论三: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今年以来,党中央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和魄力。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握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这七个方面的政策导向,贯穿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着力点,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路径。实践中,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微观政策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契约精神。结构政策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科技政策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改革开放政策上,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政策上,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上,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在新的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第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四:

    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必须看到,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5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敏锐洞察、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对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关键。必须看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必须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必须看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就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坚持节约优先,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就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能源供应,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我们就一定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更大发展,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01版)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钟轩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抓住影响当代中国发展最为紧要、最具决定性的五大要素,系统回答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阑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科学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统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在指导实践中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引领力和生命力,正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给全党全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总的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提升,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可喜的。但同时,部分地区和部门学习实践还不够到位,有的理解不深刻、不准确,有的执行不全面、不科学,有的落实不坚决、不彻底,不仅影响了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成效和成色,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发展大局。对此,应当从更高站位上深化认识、引以重视。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自觉对表对标,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避免机械式理解、命令式落实,避免“一窝蜂”“一刀切”,确保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新发展理念,并就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6年1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021年1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问题,强调要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随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这个问题,指出必须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之丰富、指向之明确、要求之具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充分反映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我们党和国家之重要、之紧要。

    应该认识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经济问题、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之所以说是重大政治问题,就在于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反映着我们党领导现代七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只有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是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才能不断巩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就在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只有更加精准务实贯彻新理念,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过新关口、跃上新台阶,不断夯实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基础;就在于我二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只有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确保发展可持续,顺利推进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理念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美好愿景转化为生动实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攀升,GDP跨过百万亿大关,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5年的15%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17%左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实力跃上大台阶。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领域,正努力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0年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10.7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屡创历史新高,2020年利用外资居全球第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体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实践充分证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的战略抉择,是提升发展质量、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境界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要看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涉及思维观念的更新、利益格局的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认识上、实践上正在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现实中,一些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现象值得关注。比如,有的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刻,当作一般性、号召性的要求,没有真正作为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总纲要、总遵循;有的系统观念不强,不能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往往是单兵突进、只顾一头,“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大局意识不强,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全局上、大局上考虑不足;有的不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热衷于“大呼隆”“运动式”发展,出了问题搞“急就章”“急刹车”;有的简单化、浅表式落实党中央精神,上面让抓什么就只抓什么,不开动脑筋创造性开展工作;有的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仍然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依靠上马“两高”、房地产等项目搞经济建设;有的对新问题缺乏新办法,尤其是碰到难啃的硬骨头,往往存在畏难情绪;有的担当作为不够,抓落实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些部署往往落空落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进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发展,防止畸轻畸重、以偏概全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的变革又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的完善又涉及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内部各要素整体上共同作用又相互间协同发力的结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方面各有侧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浑然一体,不仅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革新升级,而且是对现代发展内涵的全方位拓展,共同构筑未来发展的整体图景,形成统领发展的总纲要和大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在系统优化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多目标谋划、综合合性设计。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系统性、长期性的变革,必须在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阶段就通盘考虑,科学设置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综合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做到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无论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定短期发展目标,无论是确立经济发展的方向还是确立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无论是明确本地区整体发展的综合定位还是明确行业发展的方向任务,都要统筹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在设置多个目标时,需要注重包容性、协调性、统一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实现多目标的动态平衡,避免相互排斥、彼此掣肘。

    注重全方位落实、协同性推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概念,要体现在超前谋划中,更为关键要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应当从整体要求和内在逻辑出发,做到统筹推进各个方面,使之同向作用、形成合力,不能单打独斗、偏执一方,更不能顾此失彼、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完整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得到充分贯彻。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当着眼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性跃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着眼全面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促进各方面关系协调,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整体提升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注重关键点发力、紧要处突破。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紧盯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在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提升整体效能,以求“落一子而满盘活”。比如,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领域经验丰富、优势突出,应当在推动开放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脆弱带上,生态环境短板效应较为明显,应当把推动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欠账,为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再比如,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创新不足仍然是制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大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找准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激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原动力。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务实地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防止脱离实际、盲目硬干

    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是不一样的。只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掌握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觉认识、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紧密联系具体实际,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

    坚持准确把握规律。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揭示规律、反映规律、运用规律,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品格和鲜明特征。创新发展,就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把握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作用规律提出来的;协调发展,就是着眼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规律提出来的;绿色发展,就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提出来的;开放发展,就是适应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把握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行规律提出来的;共享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深刻认识其中蕴含的发展趋势、内在机理、必然逻辑,科学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深层次规律,不断增强思想的自觉性和行动的坚定性。

    坚持科学运用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只要积极主动地把握规律、顺应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创新发展各地都要抓,但具体到各种关键核心技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干的,在决定项目上马或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看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同时要看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找准本地区最大的优势和潜力,选择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赛道,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赶超规划,久久为功抓下去。比如,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各地都要抓,同时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条件各有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功能定位、发展布局、战略方向和产业结构等,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比如,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各地都要抓,没有选择余地,同时要聚焦本地区主要问题,突出本地区重点领域,充分考虑本地区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坚持自觉遵循规律。规律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存在的,具有不可抗拒性,必须一切按照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顾实际、忽视规律的情况,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有的地方不顾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跟风追热,盲目上马新兴项目,结果造成资源浪费,什么也没干成;有的为了突击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不考虑企业运行实际和群众民生需求,采取简单生硬的拉闸限电措施。这些做法,要么是好高骜远,急功近利,要么是饮鸡止渴、杀鸡取卵,说到底都是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循规律的表现。各地各部门在出台和调整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前,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再作决定,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大局中找准自身发展坐标,防止本位主义、重“小”轻“大”

    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着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是关乎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大事要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从全局上、战略上考量,坚持大视野大格局,着眼大局、放眼全国,以谋全局的态度来谋一域,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自觉吃透党中央精神、领悟党中央意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又有具体任务、工作举措,需要合得花时间、下大力气学习,领会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悟透中央决策部暑“是什么”“为什么”,否则贯彻起来就抓不住要害、踩不到点上、落不到实处。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多难、需要统筹兼顾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精神,弄清楚党中央出台重大决策部署的大背景和战略意图,搞明白这些重大决策部署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对党中央精神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切实贯彻落实到本地区本部门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

    自觉树立战略大局观、坚持全国一盘棋。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要求。现在,有的地方从本地利益出发,变相举债“寅吃卯粮”,有意无意推高房价地价,把地方金融机构当作当地“钱袋子”,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就对生态环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这些做法看似得到了短期的、局部的利益,却与党中央大政方针相悖,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应当着眼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权衡利弊得失,多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少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坚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做到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整体以局部次优争取整体最优。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局部可行但全局不可行的事坚决不办,对局部有利但对全局有害的事坚决不干,甚至为了全局利益需要牺牲局部利益时,要不讲条件主动承担。

    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毛泽东同志讲过“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意义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僵化地、刻板地执行,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作为,使新发展理念发挥出最大效能。在贯物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因地制宜地抓好落实,就是要给各地留出一定自由度和政策空间。各地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细化政策落实,实现政策成本最小化、效应最大化。尤其是那些涉及民生的政策,在实施前应对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在实施中应讲究方式方法,把好事办好办实,办得让群众满意。

    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勇于担当作为,增强狠抓落实坚定性主动性,防止浮于表面、行而不实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仍在持续,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缺乏担当精神和攻坚克难勇气,影响了新发展理念的有效贯彻落实。必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和专业水平,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树立政治家的眼光,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分析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对经济活动具有关健性的推动作用。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水平,决定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力度和成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样样是政治,样样离不开政治。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绷紧政治这根弦,看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抓任何工作都要落实政治要求,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方向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特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把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辉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决防止和纠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像主义,以及光表态不作为、搞变通打折扣等问题,以铁的政治纪律保证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练就专门家的素质,精于在专业方面提高能力水平。现在,经济社会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尤其是市场、产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领导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加强学习,构建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落实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葆有实干家的状态,敢于在关键领域解决复杂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可能会进入一个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的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桃成更加艰巨。在复杂环境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有啃硬骨、涉险滩的意志勇气,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品质,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棘手问题,如金融风险化解、资本泛滥防范、房地产发展定位、消除民营企业家顾虑、安全生产等,应当挺身而出、知重负重,顶着压力也要干,冒着风险也要担,绝不能有击鼓传花的想法,更不能想着“甩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做到“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好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

    习近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

    当然,也不是不能检验。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甚至看一辈子。

    (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

    (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写在入党誓词里的,是对党员最根本的要求。如果党的高级干部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那我们党、国家、民族还有什么希望?高级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确保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权威。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2015年12月11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一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二

    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明心见性。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甚至献出生命,靠的就是觉悟。战场上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刑场上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危难时共产党人豁得出来、冲得上去,都不是靠强迫命令,而是靠觉悟。我们入了党,就认定了马克思主义,认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这份理想信念,是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坚守这份理想信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辈子学习进步,一辈子改造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随时掉队、名节不保,甚至身败名裂。

    (2017年1月6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十三

    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十四

    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五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十六

    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2019年5月22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十七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只有树立了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叩问和守护初心,及时修枝剪叶、补钙壮骨,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2019年12月26日、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十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十九

    我经常讲,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党章要放在床头,经常对照检查,看看自己做到了没有?看看自己有没有违背初心的行为?房间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擦拭。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二十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二十一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二十二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勇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

    二十三

    我多次引用“革命理想高于天”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鲜血。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坚贞誓言。面对敌人屠刀的夏明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雄壮诗篇。面对敌人6天内9次劝降,瞿秋白作出了“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的铿锵回答。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今天,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长期过着和平生活,最容易患上理想信念缺失的“软骨病”。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党同志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二十四

    坚定信念,就是坚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坚忍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为党的理想信念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全党同志都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远信党爱党为党,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二十五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十六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走得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私心杂念丛生,甚至临阵脱逃。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讲话中有关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内容的节录。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本网站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