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党代会是在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重塑目标,矢志一流,擘画学校中长期发展蓝图,深化“一项工程”,实施“两大行动”,聚焦“四大突破”,推进“八大计划”,明确提出勇担建设教育强国时代使命,为机械学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机械学科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代“机械人”的不懈奋斗,今天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和“STAR”文化。机械学院将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学院做精、平台做实、成果做大、学科做强”开展组织机制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回答好“勇担教育强国使命,机械何为”的时代命题。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奋进力量。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铸魂工程,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持续筑牢师生“为党育机械英才、为国铸大国重器”的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以机械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载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传承和发扬学院STAR文化,培育兼具全球视野与报国情怀的新时代机械领军人才。在“学院做精、平台做实”组织机构改革中,优化支部设置,着力夯实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引领”作用。建立“科研先锋岗”制度,构建“导学—研学—践学”育人体系,以组织重构打破壁垒、以科教互哺激活生态、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为核心,实现党建与科教、人才发展深度耦合,奋力谱写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拔尖人才。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本研贯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培养方面,深化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群,将科技报国使命、工程伦理融入教学,重构新工科课程体系,增设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建设国家级“金课”与精品教材,夯实学科交叉知识储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开放机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在实战中锤炼创新能力。强化教风学风联动,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完善督导评教机制,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培养方面,实施“优质生源计划”,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吸引顶尖生源。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健全“选拔—培训—考核”全周期管理机制,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深化分类培养改革,扩大专业学位规模,推进产教融合,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培育行业领军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党建联盟,以党建为纽带,构建“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培养体系,形成“红色引擎”持续激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选派研究生赴海外顶尖高校联合培养,引进国际专家讲学,拓宽全球视野。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闭环培养生态,为制造强国战略输送兼具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攀登学科高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以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学科水平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强基、固优、扶新”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探索前沿、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有重点、分层次提升机械工程学科的整体水平,以人才为抓手,整合科研平台资源,快速提升机械工程学科的科研创新和做大做强科研成果的能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前列机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强基固本,聚焦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核心领域,突破智能感知、控制与驱动等基础理论,深化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引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国际前沿方向,夯实学科国际竞争力根基。二是固优提能,巩固机器人加工、激光制造、电子制造等传统优势方向,面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国家战略领域,牵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国防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标志性成果,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三是扶新拓域,布局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超精密制造、医工交叉、高端仪器等新兴方向,推进“机械+”学科群纵深发展,贯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装备等交叉领域,培育学科创新增长极。
服务国家战略,强化科研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立“一体、两翼、X个前沿”科研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全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建强战略科技力量,扎实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提出国家级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方案,改革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释放发展动能,稳步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强化有组织科技攻关,有组织策划和申报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聚集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主动与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对接,凝练重点学术方向,重点关注医工结合、国防科研领域重大需求,瞄准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高性能电子制造、超精密制造与测量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策划重大项目群。有组织地开展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奖励申报。支持异地研究院清理下属企业、转型为委托研究院、高质量开展工作,有组织地进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优化师资队伍,激发人才活力。以政治引领锚定方向、组织协同破除壁垒、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全链培养强化支撑,通过“思想铸魂—学科适配—评价创新”的闭环体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人才选拔中突出政治标准,将理想信念、师德师风作为引进和评价的核心指标破除“五唯”倾向,构建多元评价标准。促进平台实体化,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行分类聘岗,按照工作性质设置不同岗位,岗位职责明晰、聘用程序规范、聘期考核严格、成效决定待遇。坚持引育并举,抓住机遇,积极“迎进来”“走出去”。设置“STAR”青年人才成长系列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培育兼具学术影响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队伍。
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全球视野。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学生培养,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学科国际合作品牌,结合学校“全球发展战略2030”,聚焦“四力提升”战略目标,建设学科国际合作品牌,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立足“国际视野、学科交叉、增量发展、错位发展”,探索国际化教学科研新模式,牵头建设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学科群。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提升主办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邀请海外优秀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学院师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拓展和寻求更多国际交流机遇,开拓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一院一校”、111引智基地和“联合平台”建设,设立STAR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协助开展国际交流和申报国合项目,为师生提供国际交流经费支持。积极提升留学生数量和质量,营造浓厚的知华友华氛围,打造“留学华中大”品牌,以China Link“问学华中大”实习项目、“汉语+人工智能机器人”国际生暑期班为契机,提升非学历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数量,实现倍增计划。
七十余载薪火相传,机械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使命任务,机械学院将牢牢把握新机遇,激发新动能,扎实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切实保障学院发展行稳致远,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以实干创新的精神风貌,以追求卓越的奋斗姿态,为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贡献机械力量。